37. 勉兄爱弟
天下断①无不爱子之父,宜②亦无不爱弟之兄。然子不孝,父未必即罪其子,母又为之解纷③。设弟若不悌,兄便有以责其弟,嫂又为之鼓吹④。吾为为兄者计,莫若⑤推父母爱子之心以爱弟,则庶几可矣。
天下绝对没有不关爱子女的父亲,当然也没有不关爱弟弟的兄长。然而,如果子女不孝顺,父亲未必会怪罪他们,母亲又在一旁给他们排解纠纷,事情也就解决了。假设弟弟不尊重兄长,兄长便有可能责备弟弟,嫂子又在一旁使坏添乱,事情就没法解决了。对于兄长而言,不如以父母爱子之心去关爱弟弟,差不多就可以了。 断:一定,绝对。 宜:当然,无怪。 解纷:排解纷乱;排解纠纷。出自《老子》:“挫其锐,解其纷。” 鼓吹:宣扬、宣传,多带有贬义。 莫若:不如。
陆陇其勉励兄长像父母关爱自己那样去关爱弟弟。他认为,“天下断无不爱子之父,宜亦无不爱弟之兄”,这个判断下得虽然有些武断,却也基本符合事实。陆陇其论述了父母对待不孝子女的态度,同时也论述了兄嫂对待不悌弟弟的态度,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。两相比较,可以发现,“父未必即罪其子”,而“兄便有以责其弟”,这是男人的态度;“母又为之解纷”,而“嫂又为之鼓吹”,这是女人的态度。父母与子女之间、兄长与弟弟之间有着血缘亲情,遇事容易处理,手段也相对温和;嫂子与兄弟之间没有血缘亲情,遇事难以处理,手段就会相对偏激。这种分析也是基本符合人之常情的,只是对“嫂子”这一角色有些看轻。如果兄嫂能“推父母爱子之心以爱弟”,兄弟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,兄友弟恭也容易办到。
38. 事父为父,事兄为兄
人人有为父之日,不思为子之时能竭其力,他日何以责①子之孝?人人有为兄之日,不思为弟之时恭敬其兄,他日何以责弟之悌?若吾事父未能,事兄未能,而顿欲求备于子若②弟,可谓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③乎?故必修身为本,责己宜严,兢兢④自立一标榜,确足为子弟师表,然后可以为人父兄。
人人都有做父亲的一天,不考虑着做儿子的时候能竭尽全力孝顺父亲,等到自己做父亲了,凭什么要求儿子孝顺他呢?人人都有做兄长的一天,不考虑着做弟弟的时候恭敬兄长,等到做兄长了,凭什么要求弟弟尊重他呢?如果我们事父未能做到孝顺,事兄未能做到尊重,而忽然对儿子和弟弟求全责备,能说是做到“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”了吗?因此,我们必须以修身为本,严格要求自己,小心谨慎地把自己树立为一个榜样,的确足以作为子弟的师长和表率,然后就可以做合格的父亲和兄长了。 责:要求。 若:与,和。 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:出自《中庸》,意为君子反省自己可无愧疚,没有什么会损害自己内心的心志。 兢(jīng)兢:小心谨慎貌。出自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俗话说:“有样学样。”做父亲、兄长的如果想要儿子孝顺自己、弟弟尊重自己,那就要自己首先做到孝顺自己的父亲、尊重自己的兄长。如果自己做不到,那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呢?因此,陆陇其提出 “事父为父,事兄为兄”,要求 “为子之时能竭其力”孝顺父亲,“为弟之时恭敬其兄”。如何才能做到“事父为父,事兄为兄”呢?陆陇其提出“修身为本,责己宜严”,即以“修身”为做人的根本,以儒家君子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和气质修养,让自己成为子弟学习孝悌的好榜样。进一步说,儿子孝顺父亲、父亲孝顺自己的父亲,这是一种父子之间的良好互动,是传统孝德的代际传承,有了这种良好的传承,中华民族才会更好地绵延下去。孝如此,悌亦如此。孝悌的根本是处于孝悌关系网中每一个点上的人,如果每个人都能“修身为本,责己宜严”,这张网就会很好地互动起来。常言道:“上行下效。”在这张网中,处于上游的更有示范效应,那就要求上游的人(父、兄)给下游的人(子、弟)做好榜样示范,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39. 老官人何当汝尊称
父兄名分,其尊无对。读书子在人前,必须称家父家兄,此一定之理也。令后生辈无效挑脚①汉子,称父为老官人,称兄为大老官,若不屑称父称兄者。然即此便是不孝。相习②不察,是何体统?又有为子者,当面叫母亲为老亲娘。此对下人称则然耳。膝下承欢③而亦云尔④,可乎?并戒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