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应制诗是臣子服从皇帝命令而写作的诗文,在如此环境中写出的应制诗往往大同小异,可诗作的艺术水准却流于庸俗,缺少诗人的个性和创造性。这篇律诗运用了大量歌颂行的词语如“方喜”“不为三元夜”“万众心”“阁春阴”“华封祝”“惠爱深”来歌颂宋仁宗。可显得有些言过其实,虚伪做作。
读者们还是能品味一些优点出来的,比如“高列千峰宝炬森”可见灯会场面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景象壮观,给人视觉震撼。而“天上清光留此夕,人间和气阁春阴”展示一幅君民和谐共乐的图景,这是当时社会的理想蓝图:百姓安居乐业,君明臣贤,国家太平兴盛。这一句诗寄予了诗人的美好希望。
答丁元珍 欧阳修
春风疑不到天涯,二月山城未见花。
残雪压枝犹有橘,冻雷惊笋欲抽芽。
夜闻归雁生乡思,病入新年感物华。
曾是洛阳花下客,野芳虽晚不须嗟。
元珍:丁宝臣,字元珍,欧阳修好友,时任峡州(治所在今湖北宜昌)判官。此前丁宝臣有《花时久雨》诗,欧阳修以此诗作答。
天涯:峡州地处偏僻。
冻雷:初春的雷声,其时尚寒,故称冻雷。
“病入”句:意为病中迎来新年,因为节物变换而心生感慨。物华:美好的景物。
洛阳花下客:欧阳修在仁宗天圣八年(1030)至景祐元年(1034)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。洛阳以牡丹著称。
【评析】 欧阳修(1007—1072)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,字永叔,号醉翁。晚年以藏书一万卷、集金石遗文一千卷、琴一张、棋一局、酒一壶,而自身以一翁老于五物之间,自号“六一居士”。仁宗天圣八年(1030)进士,补西京留守推官。历知滁州、扬州、颍州、应天府兼南京留守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。嘉祐六年(1061),拜参知政事。欧阳修为人刚毅正直,数遭贬谪。诗、词、文各体皆工,散文影响尤大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。他大力提倡平实文风和诗风,对扭转当时文坛风气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宋仁宗景祐三年(1036),范仲淹因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贬为夷陵(今湖北宜昌)令。这首诗作于到任后的次年初春(1037)。
首句以曲笔起,引人入胜。据宋蔡絛《西清诗话》,欧阳修自称:“若无下句,则上句不见佳处,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。”元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四云:“盖‘春风疑不到天涯’一句,未见其妙,若可惊异;第二句云‘二月山城未见花’,即先问后答,明言其所谓也。以后句句有味。”从结构上说,首句以“疑”字领起,以“二月山城未见花”回答,既点出山城景色特点,又借“春风”这一“皇恩”的双关语暗示被贬后的失意伤感,后文写景抒情都围绕山城初春这一情感触发点展开,由感伤而自我开解,时悲时喜,将起伏的心绪充分展露出来,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,以乐观旷达收结。全诗结构巧妙而脉络清晰,将散文谋篇布局的章法移用于诗歌,显示了宋人“以文为诗”的创作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