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牡丹江KTV招聘网 > 牡丹江热点资讯 > 牡丹江学习/知识 >  “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者

“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者

2022-09-20 01:39:45 发布 浏览 389 次

“故礼义也者,人之大端也,所以讲信修睦,而固人之肌肤之会,筋骸之束者也;所以养生送死,事鬼神之大端也;所以达天道,顺人情之大窦也也。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。故坏国、丧家、亡人,必先去其礼。”

所肌肤之会、筋骸之束:肌肤、筋骸紧密联系,不可分开。此处是借喻人类社会关系不散乱全靠礼义的维系。也 窦:水道。

“因此礼义,是人类做一切事情最基本的出发点。是用来讲究信用和睦相处,就像坚固人的肌肤和筋骸的联系一样,使人类社会更团结;是用来供养活着的人、送走死去的人、祭祀鬼神的最基本的出发点;是用来通达天理、顺适人情的重要渠道。因此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不可以停止的。所以那些败国、丧家、身败名裂的人,必然是首先摒弃了礼义。”

“故礼之于人也,犹酒之有糵也:君子以厚,小人以薄。故圣人修义之柄,礼之序,以治人情。故人情者,圣王之田也,修礼以耕之,陈义以种之,讲学以耨之,本仁以聚之,播乐以安之。故礼也者,义之实也,协诸义而协,则礼虽先王未之有,可以义起也。义者,艺之分,仁之节也。协于义,讲于仁,得之者强。仁者,义之本也,顺之体也,得之者尊。故治国不以礼,犹无耜而耕也;为礼不本于义,犹耕而弗种也;为义而不讲之以学,犹种而弗耨也;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,犹耨而弗获也;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,犹获而弗食也;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,犹食而弗肥也。四体既正,肤革充盈,人之肥也。父子笃,兄弟睦,夫妇和,家之肥也。大臣法,小臣谦廉,官职相序,君臣相正,国之肥也。天子以德为车,以乐为御,诸侯以礼相与,大夫以法相序,士以信相考,百姓以睦相守,天下之肥也,是谓大顺。大顺者,所以养生送死,事鬼神之常也。故事大积焉而不苑,并行而不缪,细行而不失,深而通,茂而有间,连而不相及也,动而不相害也,此顺之至也。故明于顺,然后能守危也。”

“因此礼对于人来说,就好比是酿酒时用的曲蘗那么关键:君子用以酿造醇厚的酒,而小人用以酿造薄酒。因此先贤圣王以修持礼义、规范秩序来治理人情世故。因此人情世故好比是先贤圣王的田地,修持礼义是在耕耘,陈叙义种植,施行教育来锄草,坚持仁义凝聚人心,播扬音乐来安抚民众。因此礼是根据义确定的制度,应将礼合于义而使二者结合起来,礼即使在先王的时候还没有,也可以根据义来制定。义,是法则有分别的依据,是施行仁道的节度。使义与法则相结合,并据以讲究仁道的运用,能这样做的就会强大。仁,是义的根本,是顺的骨干,能得到仁的人就会受到尊重。治理国家不讲求礼义,就好比耕地没有农具一样;制定礼不根据义,就好比耕种没有种植一样;根据义而不施行教育,就好比种地没有锄草一样;施行教育违背了仁的要求,就好比除草后却不去收获一样;合乎仁的要求却不用音乐来安定民心,就好比是有了收获却不食用一样;用音乐来安定民心而不通达于顺,就好比吃了东西不能长胖一样。四肢端正,皮肤饱满,这是人的肥。父子忠厚纯正,兄弟和睦相处,夫妻恩爱有加,这是家庭的肥。大臣公正无私,小臣廉洁奉公,官职上下有序,君臣相互信任,这是国家的肥。天子以施行仁德为车,以礼乐制度为驾驶的车夫,诸侯之间以礼相待,大夫之间以法度规范秩序,士人之间以信誉相交,百姓之间以和睦相守,这是天下的肥,这就是所说的大顺。大顺,就是养生送死,侍奉鬼神的常礼。因此国事成堆而无阻滞,众事同时施行而不发生错误,细小的事情也不遗漏,深积的事而能贯通,繁杂的事而有条理,事与事连贯而不互相牵扯,实行起来不互相妨害,这便是‘顺’的最高境界。只有明确了‘顺’的目标,而后才能保持自我警惕。”

“故礼之不同也,不丰也,不杀也,所以持情而合者危也。故圣王所以顺,山者不使居川,不使渚者居中原,而弗敝也;用水、火、金、木,饮食必时;合男女,颁爵位,必当年德,用民必顺。故无水、旱、昆虫之灾,民无凶、饥、妖孽之疾。故天不爱其道,地不爱其宝,人不爱其情。故天降膏露,地出醴泉,山出器车,河出马图,凤皇、麒麟皆在郊棷也,龟、龙在宫沼,其余鸟兽之卵胎,皆可俯而窥也。则是无故,先王能修礼以达义,体信以达顺,故此顺之实也。”

所合:闭合,防止。也 棷(zōu):通“薮”,生长着许多草的湖泽。

“礼的不同,既不能有所增加,也不能有所减少,用来维持(贵贱不同的)人情,而保持自我警惕之心。圣王之所以能够做到“顺”:不使居住在山区的人到河边居住,不让居住水渚的人到中原居住,这样就不会破坏人们的生活习俗;使用水、火、金、木等生活资料和饮食,必须顺应季节的变化;男婚女嫁、授予爵位,必须依照人的年龄和德行;使用民力必须顺应农时。因此没有水、旱、昆虫等自然灾害,民众没有饥荒、饥饿和妖孽等祸事。因此天不隐藏养民之道,地不隐藏养民之宝,人不隐藏真实之情。因此天降雨露,地涌甘泉,山出造车的器材,河里有龙马负《图》而出,凤凰、麒麟都出现在郊外的湖泽中,龟和龙都在宫殿的池沼里畜养,其他鸟的卵和怀胎的兽,都能随地看到而不受惊吓。这种太平景象的实现,只是由于先王能谨修礼而通达义,体现诚信而顺应天理,因此获得这种天下大顺的结果。”

《礼运》篇是借子游和孔子的问答,而说明从上古以来,礼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逐渐演进的历程,以及“礼”在人们生活中所担负的维系道德人心和社会秩序的功能。开篇提出了“大同”的理想,然后着重去论证“礼”在“小康”社会发展、演变、完善的总过程。本篇针对周朝末期不合“礼”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,并反复强调“礼”的运用规律及运用“礼”来统治社会的重要性。

毋庸置疑,“礼”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,“人而无礼,不知其可”。从古代的“礼法”,到现在的“以德治国”,我们能找到相通之处。“夫礼,先王以承天之道,以治人之情,故失之者死,得之者生”,“礼义也者,人之大端也”。孔夫子的话虽然显得那么高深莫测,让人敬畏,但其中隐含的道理确实是显而易见的。

本篇中讲道:“大臣守法,小臣廉洁,官职井然有序,君臣相处以正道,国家才会强大富裕。”而一个人的清廉是怎么得来的呢?做官可以使一个人获得很多的利益,那怎么才能做到清廉呢?

教子廉分明好消息

唐朝有个人叫崔元,在做补员外郎时,母亲卢氏对他说:“我听有人说,凡是儿子在外做官的,如果有人来说他贫乏而不能生存,这是个好消息;如果说他财源很充足,这却是个坏消息。我曾见亲戚中有很多做官的,大多将钱物寄给父母,老人家只知道高兴,根本不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;如果这些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得来,那与强盗有什么区别!即使无大过错,难道内心就不觉得惭愧吗?现在你拿着国家的俸禄,如果不能忠清,怎么对得起上天!”元谨遵母训,即以清廉自励。卢氏所谓消息的好坏,难道不就是吉凶的分别?这话真的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!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